1)历史上的小人物_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的大事就是三征辽东,受骗而终,而在大事的背后,有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很小,小到几乎无人提起,这两件小事却又很大,大到让人感慨历史的造化。

  第一件小事:剃度。

  杨广一方面是大隋的皇帝,一方面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这一点上,杨家是有传统的,隋文帝杨坚就是在寺庙里被一个尼姑养大,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传说他小时候就被认定“贵不可言”,所以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养大。有一次他的生母来看他,他的头上长出了犄角,吓得母亲一失手把他摔到了地上,这时看养他的尼姑进来了,抱起杨坚说:“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忽悠,接着忽悠!)

  同父亲一样,杨广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公元591年,他在江都给一千名南方僧人设立斋席,斋席之后,他跪受当世高僧、天台宗四祖之一的智为他做的居士“佛戒”,并接受佛号:总持菩萨。

  在杨广的影响下,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以国家的名义剃度一些和尚。被国家剃度的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享受国家待遇的和尚,也可以说是国家级的储备大和尚。

  公元614年,皇帝杨广下令,在洛阳剃度二十七个和尚,这二十七个和尚在剃度后将享受国家供养的待遇,也就是说国家出钱供你学习研究佛法。

  为了争取这二十七个名额,想要出家的人竞争得水深火热,经过海选,被认定为成绩优秀的还有数百人。这时候一个十三岁少年掺和了进来,他也想竞争那二十七个宝贵名额。由于十三岁的年纪实在太小,那数百个成绩优秀的还筛选不过来,谁还顾得上这个十三岁的黄口少年呢?

  然而少年并不灰心,就在复试考场的大门口等,一直等到了主考官,隋朝大理寺卿郑善果。

  少年迎上郑善果,阐述了自己想要剃度的想法,郑善果看少年眉清目秀,眉宇之间有一种常人没有的超然与淡定,于是耐着性子跟少年对话,时不时地抛出几道问题,而少年应答如流。

  郑善果问少年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少年说:“意欲远诏如来,近光遗法。”此言一说,郑善果频频点头,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能有如此远大理想,他日必有所成,此人定是“释门佛器”。

  有的时候改变命运的就是因为一句话!

  在郑善果的建议下,十三岁少年被破格录取,成为享受国家待遇的剃度僧,郑善果为少年起了一个法名,“玄奘”。(玄奘剃度也有一说是在612年。伯乐就是郑善果,这一点没有异议。)

  “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游仙乡凤凰谷陈河村,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玄奘出生时,母亲梦见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