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弩之末,再战辽东_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尽管国内的剿匪大业还如火如荼,皇帝杨广的精力已经游移,在他看来,匪终究成不了气候,有聪明的王世充在那顶着,剿匪只是时间问题。皇帝精力游移,再一次游移到了辽东。对于辽东,他一直有个心结,在他的脸上始终有三个字:不甘心。

  想想也是,前两次征辽东都是因为各种问题无疾而终:第一次是因为宇文述、于仲文上了人家的当;第二次是因为杨玄感在后方造了反。这两次失败让杨广始终不甘心,所以他还要进行第三次。杨广用他的行动证明,人可以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三次。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三日,皇帝杨广下诏,命文武百官会商征讨高句丽事宜。诏书一出,满朝沉寂,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提征讨的事情,甚至连“高句丽”三个字都不提。谁都知道,此时的皇帝已经成了一根筋的疯驴,谁不识趣拦他,那是找踢外加找灭门。

  沉默了十几天,皇帝杨广一看,没有人表示反对,那就是都同意了!二月二十日,杨广下诏,全国紧急动员,再征辽东。

  杨广一路向北,手下的士兵却一路向南,不断地逃跑,前两次已经有三十多万人战死沙场,天知道这一次又会有多少人战死异国他乡呢?尽管皇帝杨广象征性地斩杀了一批逃跑的士兵,希望杀鸡给猴看,结果鸡杀了,猴却跑得越来越多。

  七月十四日,杨广抵达了怀远镇(今辽宁省辽中县),从这里再往东就是高句丽地盘,三征辽东大战如箭在弦。

  从十三岁出任晋王以来,杨广南征北战已经有三十三个年头了,对于带兵出征他从来没有含糊过,这一次似乎与以往不同。以前大隋的军队都是士气高涨,阵容整齐,这一次却给他杂乱无章的印象。在行军路上零零散散跑掉一部分,而由于各地民变的阻隔,还有一大部分应该出征的军队没有赶到怀远镇,即使赶到的士兵,士气也非常低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想建功立业吗?杨广摇了摇头,他想不明白。

  三征辽东的计划跟以往一样,采取两路进发战略,一路大军从怀远镇出发一直向东,一路大军由来护儿率领从山东莱州出发,在辽东半岛的毕奢城(今辽宁省大连市)登陆。来护儿大军在毕奢城没有受到多大抵抗,全军很快向北推进,一直推进到鸭绿江边,按照战略部署,这一路大军将渡过鸭绿江直逼平壤。

  来护儿大军驻扎到鸭绿江边,高句丽国王高元终于撑不住了,前两次交战都是侥幸获胜,然而事不过三,以高句丽的弹丸之地对抗隋朝,实在力不从心。既然隋朝皇帝只是想要一个面子,那就给他一个面子:高句丽主动请求投降。

  七月二十日,高元派使臣前往隋东征军大营请求投降。为了表示高句丽百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