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六十七章 汉有四京 千秋万代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君臣之间有了嫌隙:“天有四德,元亨利贞;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年有四时,春夏秋冬。此为天之道也,朕,欲建四京,震慑天下。如此一来,汉有四京,东南西北,威临八荒六合,佑我汉人,绵延不绝,千秋万世!”

  这句话,既包含了地缘战略,也能扯上先贤思想,还能和天道挂钩,扇动性很高,挺能忽悠人的。

  特别是熟读经典的汉朝古人,他们真的非常吃这一套。

  刘表已经摇头晃脑的念叨上了:“天有四德,元亨利贞;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年有四时,春夏秋冬;汉有四京,东南西北。此天道也,佑我汉人,千秋万世!陛下洞悉天机,臣,为陛下贺!”

  其他人也不傻,虽然天机飘渺,但先贤早已给出提示,所谓天心即民心,这段话传播出去,借助四季交叠的天时,借助早已传播开来的经史典籍,让天下的百姓都认可,让所有了解汉文化的外族也认可。

  那么,汉有四京,千秋万世的理念,也就成了真理,就拥有了神性,就成了天机。

  这是铸造大势。

  放到现代,这叫蹭热度,叫捆绑推送,叫创造理念。

  一个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同样的,一个理念被万万人认可,也一样会成为真理。

  道理都是共通的,在坐的几人都是聪明人,想一想也就明白了。

  众人揖手为礼,高声赞颂:“臣,为陛下贺,为大汉贺!”

  刘襄摆了摆手:“现在道贺为时过早,传遍天下,方成谶言。”

  自己建立四京制的阻碍被摆平,创造理念的套路被认可,虽然表面上云澹风轻,但心里已经乐开了花。理念能不能传播天下,成为普世价值观,他不知道,可四京制最重要的便是地缘战略。

  还有就是为长安减轻负担。

  长安的战略位置很优越,但它有个致命的短板,缺粮食,关中养不起超巨型的城市,而黄河只能季节性通航,无法满足粮食的运输要求。

  现在,这个问题快出现了,长安城内已经住了三十多万人口,城外比城里的人还多,且不断的有人向这里聚集,人口直奔百万而去,粮食的压力很大。

  历史上,唐朝中后期,长安缺粮食的问题便暴漏了出来,皇帝得带着大臣去洛阳就食,名不正言不顺,民间恐慌的情绪无法消除,长安的粮价跟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个弊端终唐一朝也没有解决,后面的朝代也就放弃了定都关中。

  刘襄定都的时候也知道这个问题,可当时洛阳是一片废墟,邺城撑不起治理大汉的重担。

  再加上他掏不出治理黄河,新建国都的钱,只能把战略转向西北,打通西域商路,盘活商业。

  所以,长安是唯一的选择。

  国都已定,再想迁都难上加难,思来想去,只能走陪都路线。

  皇帝带着百官巡幸陪都,民间百姓便不会恐慌,长安的粮价才能保持稳定。粮价稳定,囤积居奇的奸商自然会减少,如此一来,百姓才能好好生活。

  既然选定陪都路线,那不妨弄大一点,若是建立陪都仅仅是解决就食问题,那就太没面子了,索性走地缘战略的思路,建立大汉四京。

  初期四座京城只是点,后续会以水路和陆路联通,成为控制天下的四大枢纽。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