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驴友杨广,君临天下_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父亲相比,杨广更喜欢出巡,父亲杨坚顶多每年去趟仁寿宫,在杨广看来,这距离实在太短了,不过瘾,父亲出游的距离如同一只鸡的飞行高度,而自己追求的是苍鹰的飞行高度。

  早在大业元年三月十八日,杨广下诏:“君王应该听取舆论,与民交流,然后知自己得失。朕准备出巡淮海,考察各地风情。”这纸诏书拉开了杨广巡游四海的序幕,从此大隋的皇帝在路上。

  从大业元年开始,到大业十二年,每一年,大隋的皇帝都会出巡,在这十二年里,三下江都、四次北巡、三征辽东、一次西巡,总计十一次出巡,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每一次都是烈火烹油。后世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留下的是传世的佳话,而杨广留下的是身后骂名。

  同样是出游,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一个原因是乾隆出巡给清王朝留下的是内伤,当时看不出来,而杨广给隋朝留下的是遍体鳞伤(外伤加内伤),瞎子都能看出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替乾隆的是儿子,而接替杨广的是表哥。儿子的任务是为尊者讳(至少不会拆台),连孔子都主张“假如做父母的偷了人家一只羊,做儿子的打死都不能说”。表哥就不一样了,李渊这个表哥的任务就是拼命地拆台(打死也不会贴金)。

  杨广出巡的第一站是江都,最后一站也是江都,“一下江都”有衣锦还乡的味道,“三下江都”则是回“家”寻找庇护。之前提到“大兴向左,杨广向右”,杨广“三下江都”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杨广眼里,大兴不是他的城市,洛阳也不是他的城市,只有江都才是他的家园,心灵的家园,所以在大业元年,他要一下江都,在大业十二年身心疲惫的时候,他要三下江都。

  后世的人对杨广极尽批评之能事,事实上杨广非常聪明,非常有才华,非常有鉴赏能力,非常会享受生活,后世的小资跟杨广比,小资在地下室,杨广在琼楼玉宇。

  大业元年八月十五日,杨广一下江都,乘龙舟,走运河。他的龙舟共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千尺(大家自己想象一下龙舟的体积和排水量)。最上层有皇帝接见官员的“正殿”,有皇帝休闲活动的“内殿”,有文武百官办公的左右“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一百二十个,都用黄金碧玉装潢,下层是宦官所住的地方。(隋朝航母跃然纸上。)

  这仅仅是皇帝的龙舟,萧皇后的龙舟叫“翔螭号”,规模略小一点,装修水准完全一模一样。另外有“浮景级”“漾彩级”“朱鸟级”“苍螭级”等十三个级别的数千艘船,还有数千艘兵船,两岸用来拉纤的民夫有多少呢?八千?八万!就算有这么多人拉纤,兵船还得当兵的自己拉纤。

  这个船队有多长呢?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