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受屈千年的英雄,被断章取义的廉台之战_重生之冉魏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立为帝,国号大魏,世称冉魏。冉闵不安于既得利益,于公元352年求食于常山等地,与前燕大将慕容恪对峙。慕容恪为攻打冉闵,在滹沱河北岸、真定的对面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安乐垒。有意思的是,一座军事化的堡垒何以要起个这样喜庆的名字?可以说,只是因为这个名字,成就了这个地方在后来的一千年中的荣光。”,其中安乐垒亦即燕军与冉闵交战时所建,目的在于抵御冉闵军的进攻,可见早在廉台之战前,冉闵就已经与燕军在常山、中山等地发生过多次激战,安喜之战就是其中一例,而廉台之战不过是最后的决战而已。因而冉闵的“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指的是安喜之战,而非人们通常所误解的廉台之战。

  当然,冉闵最初在战争谋划上也并不是没有犯错误。当时冉闵决意和前燕进行一次决战,从战略上而言,他这样做并不是毫无理由的莽夫之举,毕竟这个时候魏国的国力已是濒临崩溃,不但已毫无进行一次持久战役的可能,更主要的是,南边的羌族、东晋也在蠢蠢欲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迅速一举击溃燕军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战术上,冉闵却采用了错误的策略,尽管他手下的大将军董闰,车骑张温认为“鲜卑乘胜气劲,不可当也,请避之以溢其气,然后济师以击之,可以捷也。”,但是他以“吾成师以出,将平幽州,斩慕容隽。今遇恪而避之,人将侮我矣。”(《晋书.载记第七》),决意要在安喜与燕军进行决战。尽管冉闵后来意识到错误,而修改作战计划向常山方向南撤,并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但已给此时的部队行动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局面。

  再如按《资治通鉴》记载:“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由此可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1,冉闵与慕容恪十战,皆败之;

  2,鲜卑军畏惧,慕容恪巡陈鼓舞军心;

  3,冉闵军队开始离开平地,向树林移动,但是还未进入树林,是在去树林的半路上;

  4,慕容恪派兵在半路上截击魏军,假意败退,诱魏军返回平地。

  可见慕容恪实际上是在善于发挥自己骑兵优势的平地上,被人数远少于自己的魏军步兵所击败的,而且冉闵军队自始至终都在平地上,根本就没有进入过树林。这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