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将究何为_汉末皇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前的徐晃细细说着他羁押秦川到此的前后经过,听完之后的众人都是有些称奇,毕竟不会因私废公,忘却私仇,而为君事分忧的将领,不论何事都值得旁人诧异敬佩,

  “徐将军所为,古之良将莫不如是也!”

  “君侯有此良将,真乃大喜之事!”

  身边的王谋和杨洪这两个蜀中名士,听后更是直接出声赞叹徐晃所为,毕竟若是这事情放在一个有三、四十岁的老行伍身上,以他们的人生阅历,能不记私仇,只为主君谋利倒也不算什么。可是现在的徐晃也只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而已,竟然就有这样的见识,当然会令这两人惊奇夸赞。

  伏泉听后望着徐晃也是不住点头,随后也是看了眼身旁的杨洪笑道:“公明所为,亦是以季休为师也,若非有季休之前鉴,如何会有今日之事?”

  “君侯妙赞,纵是如此,徐将军所为,亦不负‘良将’之名。”杨洪笑着回道,他当然知道伏泉说得是什么,还不是他在伏泉决定招安甘宁后,并没有表露不满,反而是极力促成此事吗?

  “‘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贾生所言,果然有理,季休真有贾生之风也。”

  杨洪听到伏泉所言,脸上不由流露出一丝得意,笑着谢道:“君侯过誉,洪岂可比贾生?‘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此为洪之本职,若以一人之怨而废君事,则非人臣所为,洪岂能为之?”

  贾生,就是前汉文帝时名臣贾谊,世称贾生,其年少能文,是名副其实的大文豪和忠直名臣,为人敬仰。

  文人名士多数都有一个他们共同的爽点之处,就是名声,不然他们直接在家里读读书,写写诗赋就好,还需要出来混名声吗?那种隐姓埋名,不在乎名声利益的文人始终是少之又少,多数都是愛名声爱利益的人。

  现在伏泉用前汉的名臣贾谊来比拟杨洪自然牢到了他的痒处,谁不想名传千古、流芳百世?而且对于杨洪这类希望出仕州郡,造福一方的地方名士来说,如果连容纳人才的气度都没有,那他们也注定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

  做官,最主要的也就是名声和政绩,不然光有政绩而没有名声,那只会被人成为能吏而已。当初甘宁派人行刺于他,杨洪虽然心中也有怨气,不过既然已为人臣,自当分忧君事,在伏泉决定招安甘宁之后,他便放弃再与甘宁结怨的打算,所以才会有伏泉刚才称赞杨洪有贾谊“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之风的赞语。

  当年贾谊在《治安策》里所谈及的君臣相处之道,早已在两汉之间深入人心,可谓是影响深远。他在《治安策》里所言,“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