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一十五章 平金打籽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天下来,李主任使出了浑身解数,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打了无数个电话。

  这种行为真有点像现在的电话销售,完全是一种全面撒网的意思。

  但好在当年人生活节奏慢,到没什么人因为反感挂断电话的。反倒为了解闷儿聊得不亦乐乎者居多。

  这样,还真被他们趟出了几条路来。

  最先获得解决的,就是苏锦的工作问题。

  有关这方面,李主任给联系了三个关系。

  一个是“京城服装三厂”的人事科长,一个是“雷蒙服装店”的采购员。还有一个是“普兰德洗染店”的织补师傅。

  于是洪衍武就邀李主任作陪,在外连连请客。

  而命运这东西就是这样,要说事在人为的确没错,但有时候还真是成事在天。

  因为苏锦这事儿,居然在最有希望的地方纷纷碰了钉子,而最不报希望的地方,却偏偏获得了成功。

  先说“京城服装三厂”。

  按理说人事科长就管招工人,应该成功的概率最高。可是呢,人家说了,他们厂子全是机器生产,首先就不在乎工人裁缝手艺的高低。

  另外,他们厂子现在人满为患,领导为了安插人手,彼此都快打起来了。互相正窝里斗得欢呢,弄得现在就连工人的孩子办接班儿都难。

  他这个人事科长工作太难做了。说不好听的,被领导、工人们挤兑在夹缝里,跳楼的心都有了。要能安排,他都情愿把自己安排到车间去,让别人干这个人事科长。

  说最实际的,就连他自己的孩子现在家里还待业呢。所以就是好处再诱人,他都办不到啊。

  结果这顿饭,就成了人事科长的诉苦会。

  跟着再说“红都服装店”。

  1956年的时候,总理与京城市长曾共同提议,将沪海的“雷蒙”、“波纬”、“造寸”、“蓝天”、“万国”、“鸿霞”等一批名牌服装店迁入京城,来满足首都人民的生活和外事工作的需求。

  而“红都”这个牌子,其实是从伟大领袖诗词里选出来的,属于“运动”中改名的创举,实际上呢,这家店就是过去的“波纬”。

  店址最先在“前门饭店”,后来又迁至“东交民巷28号”。

  因为技术力量好,服务质量优,不但在外宾和社会名流中享有很高的口碑,自1957年来,还开始承担“中南海”里领导和外事人员的制衣业务。

  于是为了方便裁缝师傅,中央甚至破例给“红都”特批了一辆轿车,专供他们进出“中南海”使用。这是何等荣耀?

  应该说,这个工作绝对对口儿,要能去再理想不过了。

  而且采购员办事痛快,根本没什么墨迹的。听洪衍武这边许了两条大中华,吃请的时候,这位就真把他们的经理给请来了。

  按理说这事儿,凭着洪衍武有各类热门儿的家用电器当底牌,应该有的可谈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