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13章 吃西餐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糖心儿”的邀请似乎很有诚意,大热天的,专门跑到苍蝇横飞、瓜皮、烂菜叶满地的刘家窑仓库相请不说,当时话说得也很大。

  什么满京城由着你们选,什么对你们不能凑合,感觉上就是一掷千金,很有拿钱不当钱的意思。

  洪衍武明知她有所求,当然也不会客气。

  他一琢磨,大热天的,除了鲜活海鲜,吃什么菜都不是时令,可这个年代偏偏又没有。

  干脆,那就吃西餐吧。

  一来陈力泉总想去尝尝馆子里的西餐什么味儿,他都曾答应过好几次了,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能成行,正好能借此满足一下哥们儿的愿望。

  二来夏天中餐馆味儿大,墩布味儿、抹布味儿,馊啤酒味儿实在让人倒胃口。反倒是西餐馆儿环境优雅、干净许多,倒是适合谈事儿。

  说起来1978年的京城,由于“东安市场”早已改建成了“东风市场”,过去里面的“和平”(德法式)、“和风”(顾名思义,日式)都没了。所以当时偌大的一个首都,就只有三家正规西餐厅。

  其中“京城饭店”并不对外开放,只招待政府官员和外国友人,门禁森严。因此老百姓能够光顾的,对外公开营业的便只有另外两家。

  一家是位于重文门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新侨饭店”,另一家就是位于西外大街135号,京城展览馆内西侧的“京城展览馆餐厅”了。

  这两家西餐厅的用餐环境都算是比较考究的,虽然在“破四旧”的高潮中,也曾一度卖过炸酱面,但均很快恢复了西餐供应,维持住了旧有风貌。

  当然,就具体情况而言,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多不同点的。

  “新侨饭店”经营的是法式西餐,装修特点模仿的是法式奢华风格。

  墙壁上挂着西洋油画,餐桌上铺着雪白的桌布,上面还会摆放精致的桌牌和一种玻璃的椒盐瓶儿。椅子也都是带弹簧的软椅,椅垫和靠背都套着米色的布套。

  京城人通常把这里简称为“新侨儿”。

  而“京城展览馆餐厅”经营的是俄式西餐。它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京城展览馆的附属餐厅。

  因为当初京城展览馆被叫作苏联展览馆,餐厅最早叫做“莫斯科餐厅”。当下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我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之后,才更名的。

  不过人们叫惯了以前的名字,很难改过口来,便干脆叫它“老莫儿”了。好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这个餐厅恢复了原有的名字,总算没陷入彻底名不符实的处境。

  这里的食客构成另有特点,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六里桥,所以除了少一部分有留苏经历的人,大部分以部队大院的军人家庭为主。

  如果实事求是的说,就餐厅本身条件而言,“老莫儿”无论软硬件儿还是软件儿,都要比“新侨儿”高出许多。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