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五章 吾皇万岁_大明合伙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气来的三饷,直接没有了。

  总的来说,崇祯刚才下达的诏令,大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若是实施开来,这压在天下百姓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一半都不止。

  很多人恍若梦中,有种不真实之感,这几天听到的好消息太多了,特别是今天。

  “吾皇万岁!”

  “陛下万岁!”

  不知是谁带头高呼,顿时引起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很多百姓自发的向着大明门的方向跪了下来,磕头便拜,仿佛浪潮一般。

  崇祯俯瞰四方子民,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此刻他深切的体会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

  但是,随行而来的百官,却有许多人并没有感同身受,不少人还显出愁苦之色。

  因为刚才陛下下达的诏令内容,他们居然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么重大的事情,陛下没有和他们商量,就直接做出决定,并且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直接下达了。

  金口玉言,就算回去之后,他们在朝堂上再阻止,也来不及了。

  陛下变了,不再是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

  可崇祯不这样想,他此刻又恢复了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信心。

  他很感谢沈浪帮他做出今天这个决定,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并非他崇祯不懂百姓凄苦。

  但是没钱没粮,朝廷如何剿寇?如何镇守辽东?

  如果不是这次沈浪通过操弄京师粮食的手段帮他崇祯赚取了上千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将阿济格的建虏大军彻底击溃,他崇祯还是下不去这个决心。

  因为他能够想象,此次建虏大败,恐怕短时间之内不敢再绕道蒙古入寇了,大明的北方之患稍解,便可以专心来对付流寇。

  而今天的诏令一下,百姓赋役大减,必不会像先前那般受流寇蛊惑,反叛朝廷。

  没有足够的流民加入,流寇必然越剿越少,最终无以为继,覆灭只是迟早之事。

  如果说沈浪之前是救了他崇祯一家,让他一家免受国破家亡之苦,那今日,却是让他崇祯看到了自己有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可能。

  “兴明啊兴明,真乃中兴大明之人也。”崇祯心中对沈浪的感激之情真的无以言表。

  本来,他是准备在之前的诏令中将沈浪的功劳说出来的,甚至准备将沈浪说成是太祖显灵指定的,可以拯救大明的天选之人。

  他崇祯正是遵从太祖启示,才迅速的任命沈浪为监军,新建并训练勇卫营,果然为大明练就一支强军,驱除鞑虏,扬我大明国威。

  可是,沈浪本人没有同意,并请求他崇祯切勿在公开场合下如此宣扬他沈浪的事迹。

  “沈卿?难道你也担心那所谓的功高盖主?朕也非你之主。”这是当时崇祯直接问沈浪的问题。

  因为他不想沈浪与自己之间有这种隔阂,不然他担心沈浪不敢全力施为,甚至是直接弃他崇祯而去。

  越是和沈浪接触得越多,他越发觉沈浪对自己,对大明的重要性。

  没有沈兴明,大明中兴,恐怕是遥遥无期,是否会重蹈之前的覆辙都未可知。

  崇祯有了这种清晰的认知,自然想要尽可能的照顾沈浪的感受。

  甚至是直接说出非你之主这种话,无疑是将自己与沈浪放在了平等的位置。

  沈浪当时给崇祯的答复很简单,人红是非多,我来大明又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的,何必要招惹那些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隐藏在暗处,也方便很多事情的施为。

  比如这次操弄京师粮价,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是他沈浪的手笔吧。

  据锦衣卫收集到的情报,很多人将这次击败建虏的功劳几乎都算在了周遇吉头上,他沈浪这个监军反而不太引人注意。

  沈浪还举例子,自己那个时代的很多厉害人物,都是隐藏在暗处的。

  虽然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必要的时候一出手,就可以引起整个世界的动荡。

  沈浪这般一解释,才让崇祯放下了担忧,也就没有在诏令中提沈浪的名字和功绩。

  但是,暗中的各种赏赐是少不了的,这正符合了沈浪闷声发大财的性格。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