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九十二章 喷气发动机(下)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中国航空工业的底子毕竟还是太薄了一些,就算已经有了合格的喷气发动机,想要造出符合要求的喷气式飞机并实现量产,所需花费的时间也肯定要比历史上的美国和苏联长得多,何况燃气涡轮研究所现在还只是搞出了一台shiyan性的样机而已,距离工业化批量生产还差得很远。好在胡卫东脑中还有一些后世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设计可供参考,多少可以缩短一点研发所需的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气轮机的研发进度也同样很快,以致于胡卫东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三年之内就可以试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燃气轮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多方面都与喷气发动机有共通之处的关系,吴仲华并未因此影响对喷气发动机的研发,甚至还有所促进。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主要科研机构中不胜枚举,在并行工程学的指导下,每一个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价值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大大弥补了中国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的软肋。

  而且那些普遍还很年轻的科技人才在被委以重任后,成长的速度也快得惊人,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其实科学家、特别是应用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区别只是极少数人获得了合适而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大多数人没这个机会罢了。”。历史上老蒋逃往台湾的时候,出国的那些不算。剩下的华夏科技人才当中差不多是大陆与台湾各得一半,但zuihou留在大陆的那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却远非台湾可比,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高端的科技人才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数量本就不多,但普通技师、高级技工乃至于熟练的普通jishu工人的巨大缺口却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当初赤色党中央才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那上百万捷克工人,再加上苏德两国派来、以及二战之前胡卫东设法从西方聘来的总数多达七八万人(注1)的专家与技工作为骨干,也正是有了这么多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这个时空的中国工业化速度比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jihua期间都要快了一倍还多。1941年时中国就已经建成了全面而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几乎所有类别的工业产品,中国都有能力生产出来,而且性能品质并不比shijie先进水平逊色多少,差的较多的只是工业的规模总量。

  但这样一来。也令中国的工业无形中对这些外国人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对于这个隐患。胡卫东一度认为为了迅速赶上shijie先进水平、并在中国的优势领域维持优势,冒点风险是完全值得的,只要再过上几年。国内的jishu工人队伍初步成长起来之后,就可以逐步将其替代,把风险尽量降低,而在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