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七十八章 合作的前提(上)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感谢书友“zacn”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胡卫东深知中国科技与工业基础的薄弱,所以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的同时,也尽一切可能地争取从先进国家引进科技、设备乃至于人才。可是有了苏联利用1929年大萧条而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先例之后,如今的列强对于科技与设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军工和相关领域的科技设备看得很紧,甚至要超过后世冷战结束后的“巴统”,而高级科技人才当中愿意来到贫穷混乱的中国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愿来,引进的成本也高得吓人,这些都令胡卫东“请进来”的jihua困难重重。

  即便胡卫东靠着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抓住1937年经济危机的机会,从西方引进了一些目前还未受到重视的新兴科技和相关设备,甚至还挖来了包括科学怪杰特斯拉在内的一批当时由于不受重视或者别的原因而处境不佳的一流乃至超一流科技专家,却依然不足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军工体系,至于更加宏大的工业体系就更是痴心妄想了。

  好在胡卫东又利用穿越者的优势,以一些超时代的科技成果从苏联和德国交换到了不少jishu和设备,其中苏联更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考虑提供了巨额的贷款,并对边区的很多重大工业与建设项目提供了包括技工和专家在内的大力支援,赤色党也终于初步完成了最基本的陆上军工体系,而民用工业也随之受益,再加上老福特等西方资本家大胆地来到边区投资,发展得也不算慢。

  但是胡卫东对此并不满意,一来此时的苏联还不是后来的超级大国,工业仅有量而没有质。而且还不愿拿出最haodejishu和设备来,若非现在中国首先需要解决“有无”问题,胡卫东根本就看不上眼;二来苏联的所谓“援助”都是胡卫东拿超时代的科技、特别是军工科技换来的。因此苏联从中获得的好处其实甚至比中国还大,其国力、尤其是军力都将因此大幅增强,考虑到中苏两国之间尚有领土等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胡卫东对其疑虑颇深。

  因此胡卫东其实更希望与德国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一方面德国的科技水平远比苏联先进,尤其是包括潜艇在内的海军装备jishu更是苏联所望尘莫及的,而且也比较吻合将来中国海军“飞潜快”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德国就算因为jishu合作变得更强,倒霉的也是美英苏三国,中德两国距离远在万里之外、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因此胡卫东敢于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作为交换筹码,交换筹码一多,可以换到的好东西自然也会更多

  此外,德国作为欧战的发起者。这几年里一直都在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