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0 保大人还是保孩子,一个古老的命题_手术直播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力衰竭等表现。

  只是孕32周……

  孕妇依旧不同意引产,24周的时候不同意,8周后,她的态度更坚定。

  虽然知道现在剖腹产后,孩子可能要承受不断的大手术,甚至会死亡,但是她依旧不放弃。

  经过院内、院外专家组的讨论,总结出三种治疗方式。

  第一,严密观察,保守治疗。

  其实这种是没办法的办法,患儿现在的状态根本撑不到38-40周自然分娩。

  第二,准备剖腹产,在患儿产出后,直接上另外一个手术台,行开胸手术,对他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做手术治疗。

  这种治疗手段,风险巨大。

  患儿本身在孕妇体内生长的情况就不是很好,只32周,就已经有心包积液与心力衰竭的症状。

  手术倒是好做……难度极大,可是和患儿术后恢复相比,就变成很简单、很容易的手术了。

  这一步,也是几乎所有医生都投票选择的。

  手术的医生,院方也请动了全国知名的刘慈溪医生主刀。

  此类手术,刘慈溪医生是国内做过最多,成功例数最高的人。但即便是如此,手术成功率也低于30%。

  实话实说,选择保留患儿,家里面很可能要面对的就是人财两空的结局。

  超高难度的手术,超低的成功率,每天海量的花销,这些都是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手术方式——新生儿心脏外科和导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可以做宫内介入治疗。

  听上去这是一种不可能的治疗方式。

  原理很简单,介入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尽早打通狭窄部位,尽早改善主动脉血流。

  好处巨大,能促进胎儿左心室发育,为出生后双心室循环创造机会。

  而且手术要是完美的话,胎儿能在母体里继续生长,一直道38-40周自然分娩。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对胎儿至关重要!

  但,

  只是,

  听上去很美。

  宫内介入治疗出现的时间不长。

  1991年,世界首例相关治疗病例由MaxwellD等第一次报道。文献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个案报道里,在当时引起很多介入科医生的注意。

  至今,国际上相继报道200余例临床病例,集中在西方国家。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占大多数,技术成功率超过50%。

  嗯,超过50%,换句话说,死亡率超过40%,将近50%。

  相对剖腹手术后的心胸外科手术而言,这种死亡率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但是!

  宫内介入手术有着极高的危险性。

  除了胎儿之外,对孕妇也有风险。

  第二种方案,孕妇是确定没问题的。可是要选择宫内介入手术,孕妇分摊了胎儿一半的生命危险。

  此时患者、患者家属之间出现了分歧。

  孕妇本人坚决要求做第三种宫内介入治疗,而家属则要求做第二种手术。

  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时候,难产,是要命的。那时候没有剖腹产,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命题出现。

  而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就变成一个虚假命题。

  可是当这种古老的选择在此摆上桌面的时候,所有医生都无奈的发现,它竟然还真的存在。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