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02章 那奎村_特种岁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并不是他们愿意这么过,而是这周围当年就是战场,在停战之前,这里的人都迁走了。

  只是当战争平息之后,部分人故土难离,又回到了这里。

  不得不说,国人血液中那种对故乡的留恋,真是地雷都挡不住的。

  只是挡不住,不代表着不受影响。

  全村前前后后十二人踩雷,留下了一批残疾人。

  扫雷1队的队长连岳开始逐家逐户家访,在村子里转转,这几乎都是连岳多年来形成的习惯。

  每到一处偏远的雷场,在附近的村寨驻扎下来,连岳都要到处转转,看看村子里的情况,问问老乡附近哪里有雷。

  虽然整个大扫雷的计划早已经计划好,可是雷场的标定和次序都是根据当年我们自己手头上的资料来安排的。

  雷场这东西,说不准哪就有。

  当年那场战争打得天昏地暗,边境争夺达到十年之久,边界阵地好多地方是几经易手,你埋你的,我埋我的,所以根本搞不清楚倒地哪有雷。

  很多地方一个班驻守,然后自己为了防御需要自己又埋雷,有些甚至只有两三个人一个哨位,为了安全也埋雷。

  还有就是Y军,他们也埋,不光是守阵地埋,过来偷袭什么的,或者直接摸过来就在你阵地附近埋雷,等你将来打算进攻他们的时候踩上去,玩阴的。

  对雷区存在最熟悉的就数这些住在这里的村民。

  这种熟悉并不值得高兴。

  因为都是用命,用活生生的人腿趟出来的。

  发现一片雷区,往往就是搭上了几条人命才明白那里有一大片地雷。

  有人说,如果地方政府肯提供2元钱一个收购那些地雷,用不了几年边境的雷不用派部队去挖,边民自己就给你挖个干干净净。

  可是没人敢这么做,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愿意这么做。

  这种半开玩笑的提议永远只能是扯扯淡,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真的开了这个口子,得死多少人?

  老百姓的命,不是命了?

  所以,还是要排雷兵上。

  不过,不支持这么做,甚至严禁这么做,不代表没人这么做。

  猎人分队第一天来到这里,见到的那个边民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在边境上,这么干的人可真不少。

  连岳喜欢每到一处去村民家转悠,拉家常,不光是为了搜集雷场资料,为下一次扫雷制定方案,更是要看看这些老百姓的家里有没有危险的爆炸物。

  老兵的经验是永远管用的。

  这一逛,连岳还真有了重大的发现。

  这个重大的发现,是一行人在村尾一个五十多岁叫做王开耕的老人家里发现的。

  当时跟着去的人有队长连岳,一排长杨大喜,还有司务长孙威。

  三人去的时候,王开耕在自己用一米高树枝围成的院子里砍柴,看到穿着军装的人过来,顿时站起来朝几人打招呼。

  三人上去和老人家握了手,寒暄了几句,老王拉着连岳的手,硬要他们进屋喝茶。

  这一喝茶,喝出了大事。

  ————————————————————————

  保底三更完成,后续情节有些许改变。

  网络文学的好处就是互动,但是有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作者都会因为听读者的,改着改着自己都没法圆回去了。

  不过七官还好,今天说书人老哥一句话提醒了我。

  其实,我是经常没事就在VIP群里窥群的,只是不说话而已……哈哈!

  请收藏:https://m.qu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